马鞍山市博望区开展儿童康复工作调研活动

发布日期:2021-10-26    作者:马鞍山市残疾人联合会

最近,结合儿童康复服务、儿童康复质量、儿童康复保障和儿童康复覆盖率及儿童康复方面存在的问题,马鞍山市博望区残联采取走访调查、入户咨询和座谈征求等形式,开展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调研活动。

调研侧重于区康复中心在落实儿童康复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和群众对儿童康复救助意见反映情况。

博望区儿童康复中心于2014年3月经省残联批准成立,承担智障、自闭症两类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全市县区级首个功能齐全的儿童康复机构,现有专业康复老师10名,全部具有本科学历,7年来,先后为的300名智障、孤独症儿童提供免费康复,为100名脑瘫、听障儿童实施转送康复服务,另为60多名残疾儿童安装助听器、植入电子耳蜗或适配了矫形器等辅助器具,共有100多名残疾儿童顺利进入学前班、小学跟班随读或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2018年区儿童康复中心被区委、区政府授于“全区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命名为“博望区巾帼文明岗”, 2019年3月被市妇联评为“马鞍山市巾帼建功先进集体”,2019年12月,区康复中心同驻在南京江宁区的中国邮政航空南京分公司和民航江苏监管局党员志愿者联手打造的“星星点灯——关爱孤独症儿童”助残服务活动被马鞍山市残联命名为“全市助残服务品牌”。

    根据省、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在博望区康复中心的残疾儿童每月可享受200元以上生活补助基础上,每天还有15元午餐补贴,家住3公里的残疾儿童每天还享受5—15元的交通补助,如果在康复中心附近租房的可再享受每天20元租房补助,另外,对因灾因祸或大病的残疾儿童家庭每年可以享受一次2000元的临时救助。这些优惠政策为残疾儿童正常康复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但仍然有一些现象引起了区残联和康复中心的高度重视。

一是家长不能正视儿童残疾。博望区是农业大区,85%以上是农村,家长思想相对封建保守,不少父母及其他家长自孩子出生后,发现孩子有异常或缺陷不愿申张,瞒着亲朋好友和村里人,悄悄带上孩子不惜千金四处求医,直到倾家荡产后才无奈带上已六、七回的孩子到村里,不仅全家因病致困,更导致孩子康复失去了最佳时机。

二是家长不够重视儿童康复。有的家庭发现自己孩子有残疾后,不主动治疗和康复,因家里还孩子有一、两个孩子,考虑到精力和经济都跟不上,放在家里任其“自生自灭”;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无暇顾及,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孩子随迁后更是放任不管;有的因单亲等原因,把残疾孩子交给无自理能力的爷爷奶奶“拖着”,而爷爷奶奶因其他孙子要照看或根本无力监护,残疾孩子无法得到康复等。

三是康复训练不能正常坚持。有的家长虽然把残疾孩子送到了康复中心,一旦家庭经济出现困窘后或是陪护家长生病等情况发生后,孩子往往立即停止或中断康复。调查中发现,在残疾儿童中,父母离异率往往偏高,残疾儿童成了单亲家庭后,“无人管”现象更加严重,靠亲戚暂时监护的必竟很少。

残疾儿童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康复抢救是家庭的责任,更是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博望区残联目前正在根据调研情况,一方面从加强康复政策宣传、加大扶持救助力度着手,力争让党和政府关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和民生项目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会同镇、村(社区)全面摸底排查因无人监护和因经济困难不能正常参加康复的残疾儿童;另一方面会同镇政府、区民政、区人社等部门采取有效救助和帮扶措施,以解决此类残疾儿童家庭困难,以尽快让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回到康复中心接受良好的康复训练。